[時事討論]為什麼行道樹倒這麼多?樹種、規劃、工序、保養、管理都是問題!

為什麼行道樹倒這麼多?樹種、規劃、工序、保養、管理都是問題!


【Urica/圖文彙整】這幾天在台北市都還可以看到清潔隊在加班處理被颱風吹倒的行道樹,看到被吹倒的行道樹中許多都有扎根的問題,公視節目【我們的島】的解釋性報導【路樹為什麼會倒?有跡可循?還是純屬意外?】就用了相當簡單清楚的篇幅來解釋行道樹容易被颱風吹倒的問題所在。

一般常見的樹種中,通常根系生長往橫向是吸收水分、往下是支撐整個樹體結構。0-30公分深的細根吸收養分跟水分、30-60公分深的中根是儲存器官、60公分以下的粗根用來支撐樹體。

但現在的路樹的都市規劃中,常使用預先挖好的預鑄水泥樹穴來固定樹木,但其空間往往沒有考量到樹木的根系成長,導致樹木長高後、粗根卻無法往下成長到足以支撐的深度。

其他也有如樹種選擇不佳(黑板樹結構中空易破裂、榕樹根系淺)、樹穴設計不良導致積水讓根腐爛、把土壤過度夯實也會造成樹根吸無法呼吸、收不到養分的狀況,導致樹體生病、進而產生樹倒意外的問題。

影片報導也有提到,樹木從中間裂開則是修剪的問題所造成,主幹上的頂芽會控制側枝的生長狀況,側枝會在成長出完整的深入主幹的抗風結構,若是修剪不當,例如將所有枝幹與頂芽都剪除,則會讓新生長的頂芽造成樹木成長失衡的狀況,不當修剪造成的潰爛也會導致樹體生病潰爛,修剪側枝時可以用斜切的方式保留一小段側枝的維管束、讓水分與養分保持輸送與阻擋病菌,讓傷口自然癒合。

另外知名台灣鄉土作家吳晟本身也有經營樹園,相當了解台灣樹種的狀況,在報導者的文字報導【吳晟/始亂終棄話植栽──致行政院】內也有提到,台灣在制度面上也有許多問題,例如樹種綁標、移植作業、園藝工程保固的問題不少,例如本次樹倒案例中即看到許多路樹並沒有將包覆根系的塑膠套移除、導致樹木在移植後幾乎無空間生長,僅是固定在原地、在其他時刻都有可能造成風險。

路樹修剪的時間、方式、發包單位也有需要檢討的長期問題,除前述影片報導中提到的修剪方式外,許多行政單位將綠美化植栽工程、除草工作外包的過程中,並沒有要求依植物學專業執行,而得標的景觀工程公司甚至環保公司,再將樹木交由沒有訓練的工人以粗暴的方式「斷頭修剪」;甚至在前幾年也有環團指出,會以斷頭修剪樹木的方式,其實與種植香菇的太空包木料收購有關係,修剪下來的粗枝幹不分樹種收購價可以達到1600-2300元,對於得標修剪工程的廠商而言,一份工可以賺兩份錢是相當有利可圖的作為,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違反常識與專業的暴力修剪方式了。

在法規面中,報導者的文字報導中吳晟也提到現有的樹木權責歸屬相當複雜,不同的地點、道路、土地、公私單位權責均不同,並沒有專人負責督導與維護,就連其所在的彰化溪洲公園的森林區也都是難以管理,多已外包廠商來處理,但外包廠商的監督權責又因為單位不同而難以落實整體樹林生態的健康掌握。

從路樹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從源頭的樹種選擇、建設規劃、移植工序、修剪保養、管理權責都是問題,但樹木作為台灣生活自然景觀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應該要趁此機會好好重新檢視處理,吳晟建議參考新加坡的作法,由國家發展部下設國家公園局園林署等人員編制,全面實際調查、統一樹權,由專門單位來進行樹木的管理、並重新擬定專責法規,將所有市區內的樹木建檔編號、設立樹籍資料、樹木地圖來精準追蹤、並審理相關的開發審查。

在面對極端氣候下,路樹的建置可以成為降低都市高溫的有效工具、卻也可能在缺乏規劃管理的狀況下變成造成意外傷害事故的環境風險,或許我們可以在認識樹體結構後,建議身邊的管理單位、民意代表在以後的環境規劃中,多加注意樹木的管理與維護。

參考資訊:
  • 【路樹為什麼會倒?有跡可循?還是純屬意外?|《好!我來告訴你》|公視我們的島解釋性報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0pUocQ_D9k
  • 【吳晟/始亂終棄話植栽──致行政院】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street-trees
  • 【行道樹修剪木料可變賣牟利 環團:應比照漂流木、廢五金管控】
    https://e-info.org.tw/node/224468

留言